机构分析称炒股带杠杆,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而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通常不受市场短期波动干扰,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都是代表性的“耐心资本”,未来应通过优化周期考核等方式实现“长钱长投”,进一步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2025年初始,英矽智能完成一项研发管线的海外授权,获得2000万美元的首付款。
这是2024年中国制药产业海外授权热潮的延续。那些持续投入研发,尚未取得商业收入的企业,不易在资本市场融得资金。AI制药公司也不能独善其身,它们将没有成熟的“青苗”卖给了制药大厂换回现金。
一家AI制药公司董事长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时候,正准备起身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在那里召开的摩根大通全球医疗健康年会。“我们还是希望至少能有一条管线跟欧美日的药企达成合作。”
“青苗”换钱
1月10日, 美纳里尼集团与其全资子公司 Stemline Therapeutics,和英矽智能达成一项授权许可协议。
Stemline从英矽智能获得一款临床前候选药物的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的权利,这款药物有望满足肿瘤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这笔交易总额逾5.5亿美元,包括20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续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此外,英矽智能还将有资格获得净销售额的分级版税。
英矽智能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这是该公司与美纳里尼第二次授权合作,该药物是通过英矽智能生成式AI平台Chemistry42辅助发现的。一年前,美纳里尼从英矽智能处授权引进了临床前候选药物KAT6抑制剂,这个项目目前已经进入临床阶段。
海外授权帮助英矽智能补充研发所需资金。从2023年的财务状况来看,该公司收入约0.51亿美元,亏损约2.1亿美元。
这是初创公司颇具代表性的报表结构:研发药物还没有进入商业化阶段,无法取得稳定的现金流。英矽智能去年靠海外授权实现了一定的收入,但初创期的巨大研发投入吞噬了利润。
在资本市场活跃的时期,初创公司能靠着一轮一轮的融资维持下去,直到产品商业化和公司上市。但在资本市场寒冬时期,风险资本退出不易,初创公司的融资变难。
据瑞银对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投融资(包括IPO、IPO之后的再融资、PE、VC)的统计,2024年全年下滑了39%,如果分拆到单季度,从2023年的四季度到2024年的三季度,这四个季度持续环比下滑。2024年的第四季度,随着刺激性政策出台,投融资环境有所起色。
“核心还是大的退出渠道的问题。如果与几年前相比,AI制药的管线进度肯定比2021年强,但在当前环境下,资本的退出渠道相对变窄了。”上述AI制药企业的董事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医药行业需要不断融资和烧钱,当你退出渠道少的时候,大家投资会变得更谨慎,相应的,投资人也更难募到钱了。这种时候,愿意做长期投资、对前沿科技抱有信念就更为重要。”
这种投融资窘境,无差别地影响小分子制药、生物制药,AI制药企业也不能独善其身。
据投中信息向第一财经提供的统计情况,2024年AI制药公司的融资集中于早期的天使轮、A轮等阶段,后期则相对较少。
投资人投天使轮的话,早期估值也低,而且暂时不用操心IPO窗口的问题。C轮、D轮,或者说IPO前一轮,就不容易找到投资人。“他们可能会担心上市之后股价下跌的风险,也就是有可能投了之后马上就亏了,所以你也要让他们看到一些希望和信心。”这位董事长表示。
因此,不难理解AI制药公司抱持着这样的心态,随时愿意把一些管线卖掉来换回资金。
“因为你要走到药品上市那个过程太长了,你要是全程靠(外部)资金投入到这里面,可能活不到那时候,始终要有一些现金流回来的。”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时候,这位董事长正准备动身去美国参加摩根大通的生物医药大会,“我们也在寻求跟海外药企的合作。”
2024年,中国医药公司的海外授权增长迅速。
“BioTech板块可以看到2024年出海的步伐是在加快的,2024年对外授权的数量一共达到了138个,同比增长了24%。整体对外授权的金额达到了57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如果单看首付款,接近了50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4%。”瑞银证券中国医药行业研究主管陈晨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
钱花到哪里
制药初创公司的每一轮融资,平均就维持18个月左右。
“但如果省着点花,也可以把一些事情往后推,这样花个两三年也没什么问题。具体钱花多久还需要看你对未来的预期。”上述AI制药公司董事长说。
据瑞银证券对生物制药公司的盘点,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的现金情况正在发生一些好转。“在不融资的情况下,现在手上的现金还能支持他们2.7年的生存,这相较于2023年底是有进步的,因为2023年底我们统计平均手上的现金支撑他们不到2年的生存期。”陈晨表示。
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和临床试验开发,AI制药公司的钱主要花在了这两大方向。
1月6日,英矽智能与浦东创投、浦东建设、惠理集团等各方围绕投融资、园区合作等领域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浦港两地将联合领投英矽智能E轮融资,规模超亿美元。
英矽智能融资之后,一是建立自动化实验室和投资AI,这部分占资金30%左右;60%-70%的资金投入到药物研发,临床是药物研发最能烧钱的阶段。
“现在大语言模型出现之后,我们AI平台还是有很多优化的空间,用这种新的模型来不断地优化我们自己的算法,不管是从靶点发现还是分子的生成等。”英矽智能CEO任峰对第一财经说,该公司将投资600平米左右的机器人实验室,里面包括高通量筛选、高内涵成像、高通量测序、化合物管理、样本处理、细胞培养6个功能岛。AI系统PandaOmics控制机器人连接6个功能岛,在实验室里面做无人实验。
“谁有自己更多独特的独有的数据,谁就会在AI竞争中占据领先的位置,我们希望实验室帮助我们昼夜不停地产生大量数据,训练算法。”任峰表示,英矽智能有40多人的团队,从十年前就开始做数据的清洗工作。
在中国的医疗、医药等环节推进AI,数据孤岛是严重的瓶颈。“行业基建的数字化被束缚了,各家医院的HIS(医院信息系统)都没有统一标准,也是一堵围墙。”在2025年好大夫峰会上,蚂蚁集团支付宝副总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对记者表示。
AI制药工程复杂,数据来自于试管、动物实验、人体实验等各个环节。标准化、准确的数据对于训练人工智能至关重要。
“你不要指望靠别人的数据。”上述董事长表示,“能不能高效的、很快很便宜地产生大量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内外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中国的企业在AI基础模型、千行百业应用落地等方面探索发展路线,中国企业正在从各个维度,尝试通过AI把健康中国推向新的前沿。
“最想突破的是炒股带杠杆,医疗AI应用上能否有更大进步。医疗是AI皇冠上的明珠,一旦跑出来,社会价值非常大,新药的研发这些都是有机会的。”张俊杰对记者表示,“两三年内最想干的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