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配资平台APP

发布日期:2024-05-31 02:59    点击次数:230

常言道,不战屈人,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这句名言,经常在军事历史中被印证。放眼东欧的近现代史,在德涅斯特河与普鲁特河之间,有一块名为比萨拉比亚的历史地区。此地因其物产丰饶、战略地位重要,故而在数个世纪以来,频繁遭受外部强权的觊觎。在经过多个政权的博弈和角逐后,苏联最终于20世纪40年代将此地纳入版图。而进一步讨论这个事件,就要从历史说起。

比萨拉比亚,又名摩尔达维亚(其实两地的界限范围略有差别),其主要民族为讲罗马尼亚语的人群,在中世纪为“大罗马尼亚”的组成部分。不过,近代以前的罗马尼亚,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以比萨拉比亚也成为各方强国的角逐场。19世纪以后,沙俄帝国也加入争夺比萨拉比亚的角逐,彼时的俄国军官都说:“比萨拉比亚,是通往黑海海峡的兵站”。

1812年,沙俄通过俄土战争的胜利,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将比萨拉比亚割走。19世纪中叶,罗马尼亚也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独立,继而兴起民族主义思潮,试图收复比萨拉比亚失地。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20世纪初期,罗马尼亚终于获得机会。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国内形势动荡,无暇西顾。借此有利时机,罗马尼亚于1918年出兵比萨拉比亚,将这块沃土据为己有(或者说收复)。

可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素,比萨拉比亚已经积累了大量遗留问题。罗马尼亚虽然占有此地,却因为国力限制,无力消弭族群之间的矛盾,也无力进行版图整合。罗马尼亚当局粗暴地驱逐当地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东斯拉夫族群,引发后者的强烈不满。当时,罗马尼亚军警使用的镇压手段,简直和后来的铁卫军武装如出一辙,仅在罗马尼亚占领的最初10年里,就有3万多人未经审判而被处死。

动荡的秩序,导致比萨拉比亚的经济也每况愈下。据统计,1924~1936年,此地果园面积减少了1/2;1937年,该地1/3的工厂倒闭,仅首府基什尼奥夫就有1.3万人失业。由于经济崩溃、工农业凋敝,此地的百姓在温饱线下挣扎,儿童受害尤其严重。1939年7月,半官方刊物《罗马尼亚报》称:“比萨拉比亚农村,每年9万新生儿中,有5万多名夭折”。由此可见当地民众的困苦。

政策的高压,加上经济的贫困,让越来越多的比萨拉比亚人产生离心倾向。仅1921~1924年,比萨拉比亚就爆发155次起义。面对武装起义,罗马尼亚自然派军镇压,但这招致了更强烈的反抗。比萨拉比亚民众,效仿当年抗击奥斯曼、沙俄侵略军那样,沿激流险滩建立堡寨据点,抗击罗马尼亚军的清剿。与此同时,苏维埃组织也逐渐在当地发动起了群众,从而为苏军的进驻接收巩固好了基础。

与此同时,苏联也一直不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的占有。1922~1939年,苏联围绕比萨拉比亚归属问题,同罗马尼亚进行多轮会谈。与此同时,希特勒德国也日渐崛起,继而对罗马尼亚展开“外交攻势”。罗马尼亚被夹在“两大巨人”之间,根本无力自保。苏联遂借口构建防御德国的“东方战线”,而进一步向罗马尼亚施压。最终,1940年6月,罗马尼亚选择妥协,默认了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占有权。

1940年6月28日,苏联红军几乎没遭遇什么抵抗,没费一兵一卒,便轻松进入比萨拉比亚。而当地的民众听闻苏军到来,无不载歌载舞,夹道捧着盐和面包欢迎解放者。在此之后,比萨拉比亚并入苏联版图,演化为摩尔多瓦加盟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可以说,苏联是利用罗马尼亚政权在当地不得人心的弱点,才得以顺利拿走这块关键土地,这也算是典型的不战屈人了。

参考资料:《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

奥斯曼帝国罗马尼亚萨拉比亚苏联比萨拉比亚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owered by 香港股票配资平台-香港配资炒股-香港配资平台AP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